导语:许多糖友在病情稳定、自我感觉良好时,常常会放松警惕,甚至产生“没必要再测血糖”的想法。这种“感觉良好”真的代表一切安好吗?专家为您揭开真相。
一、“感觉良好”背后隐藏的风险
临床上,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:“医生,我最近感觉特别好,不渴也不累,血糖应该没问题,就没按时测。”结果一检查,血糖值却高得惊人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
身体适应性:人体对高血糖状态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。当血糖缓慢升高时,患者可能不会立即出现“三多一少”(多饮、多食、多尿、体重减少)的典型症状,自我感觉良好,但高血糖对血管、神经的损害却在持续发生。 无症状性高血糖: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,高血糖可能长期存在而无明显不适,直到出现视力模糊、手脚麻木、水肿等并发症症状时,为时已晚。 “沉默的杀手”: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“沉默”的。一次或几次的血糖正常,并不代表长期控制达标。定期监测是洞察风险的“千里眼”,能及时发现血糖波动,防患于未然。展开剩余65%因此,绝不能将“自我感觉”作为衡量血糖控制好坏的标尺!
二、专家建议:如何科学控制血糖?
控制血糖是一场“持久战”,需要综合管理,专家建议牢记“五驾马车”原则:
1. 教育学习:掌握糖尿病知识,是有效自我管理的基础。
2. 饮食控制:(见上文详细建议)遵循定时定量、粗细搭配、低糖低脂高纤维的原则。
3. 合理运动: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、骑自行车),辅以抗阻运动。
4. 药物治疗:严格遵守医嘱用药或注射胰岛素,切勿自行停药或减量。感觉良好往往是药物起效的结果,而非停药的理由。
5. 血糖监测:这是评价控制效果、指导治疗方案调整的“罗盘”。
三、专家建议:定期检查项目清单
除了日常的自我血糖监测,定期的医院复查至关重要。以下是专家推荐的定期检查项目:
检查项目检查频率目的与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每3-6个月1次反映近2-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,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“金标准”。一般要求控制在7%以下。 空腹及餐后血糖根据病情及医生建议定期测量了解血糖即时水平,指导日常饮食和用药。 血压每次复诊时必测理想目标通常<130/80 mmHg。高血压极大加速并发症进程。 血脂至少每年1次(异常者增加频次)检查总胆固醇、低密度脂蛋白(LDL-C)、高密度脂蛋白(HDL-C)和甘油三酯,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。 体重/体重指数(BMI)每次复诊时测量保持健康体重(BMI 18.5-23.9 kg/m²)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。 尿常规/尿微量白蛋白至少每年1次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“信号兵”。 眼底检查至少每年1次(无视网膜病变)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,病变者需增加检查频率。 足部检查每次复诊时检查皮肤、血液循环、感觉,预防糖尿病足这一严重并发症。 肝肾功能至少每年1次评估肝肾健康状况,指导安全用药。 心电图/心脏检查根据病情定期进行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。
要点总结
糖尿病管理,“感觉”不可靠,“数据”来说话。一时的感觉良好,是长期坚持治疗的结果,决不是放松监测和治疗的借口。恪守“五驾马车”原则,坚持定期监测与复查,才能真正稳住血糖,远离并发症,享受高质量的健康生活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科普内容,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疗意见。具体监测频率和治疗方案请务必遵从您的主治医生指导。
发布于:北京市炒股票加杠杆,金牌配资,闪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