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熊彼特提出的 “创造性破坏”(Creative Destruction)理论,其实说的是市场的驱动形式。
传统经济学讲究均衡,但为了均衡而均衡却很可能是本末倒置,因为均衡是在动态中实现的,比如,姚洋坚信房地产是永恒的朝阳产业,林毅夫也表示房地产是永远的支柱产业,但不能以美国的平均住房平米做为平衡的标准,美国人均住房面积67平方米,中国41平方米,能不能说中国的房地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,不能,因为中国的居民收入比美国低,负债率比美国高,这一高一低,就决定了美国的房价在涨,中国的房价在低,平衡是系统平衡。
那么,熊彼特想破坏的是什么均衡?
他用了吓人的表达方式,其实谈的是创新,创新不断打破均衡,是“创造性破坏”,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从均衡到创造性平衡,再建立新的均衡的历程。
展开剩余52%
对国人来说,相信产能过剩是两极分化的结果,不能说没关系,但我相信更具有原理性的是创新与均衡的轮回。
比如:中国拥有强大的生产性,中国制造天下无双,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全球的供应链,变是一种均衡,中国也一真受益于这种均衡,但是AI的创造性破坏降临了,中国就必须在新的领域中领跑,否则,强大的生产性有没有两极分化,都会引起产能过剩。
原有的均衡将很快结束,而传统的生产性将在转型中付出沉重的代价。我们目前正处在熊彼特的“创造性破坏” 的时间窗口上,而死亡不过是新生的代价。
顺便说一句:没有永恒的朝阳产业,也不存在永远的支柱产业。
发布于:江苏省
炒股票加杠杆,金牌配资,闪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