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广东文化界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满怀理想信念和爱国热忱,以文艺为武器,积极投身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,在音乐、美术、文学、戏剧等多个领域,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他们的事迹与作品,成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,激励世人铭记历史、珍惜和平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。从本期开始,文化周刊推出“抗战中的岭南文艺”系列报道,敬请关注。
烽火谱壮歌!粤籍音乐天团奏响民族抗战最强音|抗战中的岭南文艺
风吼、马叫、咆哮的黄河、万丈高的河西山岗……80多年前,这首《黄河大合唱》横空出世,将猎猎风声和滚滚涛响,化作烽火音符,震荡了数万万民众,唤起奋勇抗战的斗志决心,也成为镌刻在一代代中华儿女心上的民族战歌。
《黄河大合唱》曲作者冼星海(1905—1945),祖籍广东番禺,被誉为“人民的音乐家”。上世纪30年代,留学归来的他投身中国民族音乐创作,写下大量深受民众喜爱且广为传唱的抗日救亡歌曲。
今年适逢冼星海诞辰120周年。近日,中国艺术研究院“烽火艺魂——中国艺术研究院抗战文艺典藏展”在北京开幕,精选140余件藏品展出,馆藏的两部冼星海《黄河大合唱》创作手稿全本,更是近年来首次亮相。
《黄河大合唱》总谱(莫斯科稿)。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
泛黄的纸张上,工整的手写字迹忠实地记录下冼星海的创作历程,也指引后世的人们追随他的创作,忆起那段峥嵘岁月,重新领悟这位岭南音乐家深植在作品中的不屈不挠、人民至上、海纳百川的精神理念。
旋律深处的岭南记忆
120年前,冼星海出生在中国澳门一个贫苦的船工家庭,父亲在其出生之前不幸早逝。疍民母亲黄苏英的咸水歌谣和外祖父的箫声,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。
冼星海肖像。(资料照片,来源:延安文艺纪念馆)
外祖父去世后,母亲带着他赴新加坡等地谋生。即使在最漂泊的日子里,黄苏英仍坚持让儿子就读华侨学校,每日劳作后用粤语讲述文天祥、林则徐的故事。返穗后,她又变卖嫁妆,为喜欢音乐的儿子购置了一把二手小提琴。母亲性格中的坚韧和朴素的爱国情怀,在冼星海幼年时就被烙印在其人格底色中。
冼星海24岁远赴法国求学,不久后,他就凭借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娴熟运用,以作品《风》一举赢得巴黎音乐学院荣誉奖,以及法国著名作曲家保罗·杜卡斯的赏识。冼星海也因此获得了投考杜卡斯创办的高级作曲班的机会。
随着艺术视野的不断开拓,冼星海对音乐中的民族性愈发重视。他手握母亲临行前绣给他的“勿忘家国”绢帕,将记忆里的疍家旋律,揉成《游子吟》温暖的音符,对家国故土深情告白。冼星海直言,要写祖国需要的音乐:“我想使我的音乐创作充满着各种被压迫的同胞的呼声,这样我才能让音乐为被压迫的祖国服务。”
捧着一颗炽热的心,冼星海在1935年学成归国后,开始了真正的民族音乐创作生涯。
“顶硬上,鬼叫你穷,哎呵哟呵哎呵哟呵……捱得好,发达早,老来叹番好。”冼星海在准备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之前,将这首《顶硬上》,附在了写给母亲的家书中。
他以粤语方言入乐,将广东码头搬运工的号子写进歌里,让作品充满原生态的粗粝感和抗争性。这首《顶硬上》不仅喊出了广东底层工人逆境求存、永不屈服的心声,更是彰显了作曲家创作“救国的音乐”的伟大志向。
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余亚飞说:“这种对民间疾苦的感知,是冼星海家国意识的底色。”此外,岭南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涵和疍民“不服输的硬汉气质”,也深刻影响了冼星海的情感表达与作品风格。
加入抗日救亡运动后,冼星海在短时间内谱写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,包括齐唱、重唱、合唱和独唱等各种形式,有些歌曲甚至在5分钟内就一气呵成。他的学生评价,这些作品“热情坦荡、一泻而下,但又坚实敦厚,劲拔有力,那激愤的节奏、沉毅和灵动的旋律,仿佛每个小节都经过南国海水的冲荡和阳光的投射”。
从《黄水谣》中疍民母亲吟唱的粤语摇篮曲,到海上渔船的颠簸被融入《黄河船夫曲》的节奏,冼星海的作品无不蕴含着浓郁的岭南人文气息。而《黄河大合唱》中“风在吼,马在叫”的磅礴气势,则鲜明地展现了他对母亲许下的“音符化刀枪”的承诺。
余亚飞表示,母亲的言传身教,让冼星海的家国情怀扎根于岭南水土,实现了“小我融于大我”的精神升华。
烽火之中的同袍和鸣
此次“烽火艺魂——中国艺术研究院抗战文艺典藏展”上,两部《黄河大合唱》创作手稿,作为“战歌震山河”展区最重磅展品亮相,其中一部是1939年冼星海在延安创作的简谱手稿,另一部是1941年在莫斯科重编的五线谱总谱手稿。
《黄河大合唱》(延安稿)。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
据介绍,两部手稿均为最原始的稿本,也是目前仅存的冼星海《黄河大合唱》手稿,于2003年同时入选第二批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》。
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介绍,此次展出的“延安稿”和“莫斯科稿”,忠实记录了《黄河大合唱》作品的构思与修改历程。
这些手迹,还见证了冼星海与同袍们携手共度的抗战岁月。1938年,冼星海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,革命圣地火热的抗战氛围令他深受鼓舞,更为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。
革命圣地延安。
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、音乐史学家向延生曾撰文详述,1939年3月11日,在演剧三队在延安西北旅社举行的晚会上,冼星海听完老友光未然激情朗诵的四百余行长篇诗作《黄河吟》,立刻自告奋勇表示要为其谱曲。
尽管曾多次途经黄河,冼星海自己却没有乘船渡河的经历。因此,动笔之前,他多次要求演剧三队的人员介绍渡河的亲身体验,讲述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等见闻。
冼星海在鲁艺北门外的窑洞里创作。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
根据冼星海的日记记载,经过半个月的酝酿准备,心潮澎湃的他从3月26日至31日,用六天六夜写完了全部七个乐章。其中,《黄河颂》还写了三稿,《黄河怨》写了两稿,足见其创作热情之高涨、技艺之高超。他与词作者光未然进一步交换思想和看法,最终决定将这部作品从最初的《黄河吟》更名为《黄河大合唱》。
随后,冼星海邀请了鲁艺音乐系的6名师生为演剧三队伴奏。这支只有24人的小型业余合唱队,于同年4月13日,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完成了《黄河大合唱》的首演。
1939年4月13日,《黄河大合唱》首演时鲁艺乐队与上海救亡演剧三队成员合影。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
参与首演的乐队成员中,就有从广东江门台山走出的中国新音乐事业开拓者之一——著名音乐评论家、教育家、活动家李凌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成为中国交响乐团首任团长,还曾担任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等职。
李凌在广东台山老家(摄于1954年)。中国交响乐团供图
李凌于1940年创办的《新音乐》,一经发行,就成为当时国统区发行量最大的音乐刊物,他也成为抗日战争中大后方歌咏运动的指挥者之一。
李凌于1940年创办的《新音乐》月刊。中国交响乐团供图
《新音乐》月刊。中国交响乐团供图
实际上,在冼星海的音乐创作道路上,多位广东籍音乐家都对其产生过深远影响。
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奠基人、广东香山人萧友梅任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校长时,冼星海曾短暂赴该校求学。萧友梅在抗战期间坚守教育阵地,组织创作爱国歌曲,“音乐救国”的理念激励了冼星海等一大批后辈。
而作为冼星海挚友、原籍广东汕尾的马思聪,早年在法国学习小提琴的经历成为冼星海赴法留学的重要动因。在延安期间,冼星海还一直与马思聪保持书信交流,讨论音乐创作。
粤籍音乐家在抗战主题音乐创作上,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除了冼星海的《黄河大合唱》《到敌人的后方去》等作品外,还包括马思聪的《绥远组曲》等作品,还有江门作曲家何安东遭日军逮捕之后,仍坚持创作《全国总动员》《保卫中华》……
“一批广东音乐家群体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间音乐融合,创作出兼具艺术性与传播力的抗战歌曲。”余亚飞评价说,“他们在抗战中形成了鲜明的创作方向,以节奏与旋律激发抗争意识,用音乐吹响民族抗争的号角。”
冼星海指挥鲁艺合唱团排练《黄河大合唱》。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
“黄河怒吼”的时代新义
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、冼星海诞辰120周年两大历史节点来临之际,丰富多样的纪念活动正在广东各地开展。
“黄水奔流向东方,河流万里长……”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日前举行的一场公益活动上,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唱指挥苏严惠现场普及《黄水谣》《黄河船夫曲》《保卫黄河》的指挥技法。台下参与活动的市民神情专注,齐声跟唱。
公益活动上,市民认真跟学《黄水谣》指挥技法。华南师范大学心声合唱团供图
7月25日,广东省博物馆暑期“粤博之夜”的第二场活动,将1939年冼星海在延安窑洞里创作《黄河大合唱》的历程,以情景剧《黄河壮歌》的形式搬进了博物馆里。黄河怒吼与民族悲愤,在旋律响起的一刹那,再一次回荡在观众的心间。
记者获悉,广州交响乐团2025/2026新乐季还策划了一场特别的音乐会——著名钢琴家殷承宗将于9月26日携手广交,在星海音乐厅奏响钢琴协奏曲《黄河》。这首1970年在《黄河大合唱》基础上改编创作的钢琴协奏曲,早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民族交响音乐经典之作。殷承宗是该作品的主要创作者之一,也是首演者。
时至今日,冼星海作曲的《黄河大合唱》,仍以不同形式常演常新,显示出持久而独特的艺术魅力。余亚飞认为,《黄河大合唱》不仅定格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战记忆,更深刻地构建并持续强化着一种跨越时代的文化认同:当“黄河”“不屈抗争”“爱国主义”等核心符号和精神价值,通过音乐深深植入中华儿女的集体意识,就成了连接历史与当下,凝聚海内外华人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文化基因。
游客在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游览。(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,2024年8月28日摄)
在余亚飞看来,重读冼星海,其本质是重读一种“破壁精神”——打破艺术与人民的壁垒、个人与时代的藩篱、本土与世界的隔阂。《黄河大合唱》印证了贯穿冼星海一生的“不屈不挠、人民至上、海纳百川”理念,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。
“星海精神从未远去。”正如余亚飞所说,它已然在当代社会获得了全新的诠释——以创新回应变革,以韧性直面挑战,以包容消弭对立,以人民性锚定价值。“滔滔黄河浪”承载的民族魂,终将在新时代奔涌向前,这或许正是120年后,我们与星海最深刻的共鸣。
采写/脚本:南方+记者 王涵琦
剪辑:实习生 曾锐琪 李晨昊
统筹:李培 郭珊
策划:李贺
炒股票加杠杆,金牌配资,闪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