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卷中,秦始皇的形象长期被定格为一位专横暴虐的君主。传统史书记载中,他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、骊山陵等浩大工程,征发数十万民夫服役,导致百姓流离失所、怨声载道。自司马迁在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中将其塑造成暴君形象后,后世史家多沿袭这一观点,将其统治描绘成完全依靠严刑峻法的恐怖政治。
然而令人深思的是,若秦始皇真如史书所述那般残暴不仁,为何两千多年后的今天,人们提起这位帝王时,更多是称颂其统一六国、建立郡县制等开创性功绩,而非一味地口诛笔伐?这一历史评价的反差,确实值得深入探讨。
鲁迅先生在《华德焚书异同论》中曾为秦始皇鸣不平,他指出:\"秦始皇的冤屈实在深重,他的不幸在于秦朝二世而亡,那些趋炎附势的文人都转而投靠新主子,不遗余力地诋毁他。确实,秦始皇曾下令焚书,但焚书是为了统一思想。值得注意的是,他特意保留了农书和医书;他广纳六国人才,并未独尊秦国学说,反而兼容并蓄各家思想。\"这番论述为我们重新审视秦始皇提供了新的视角。
展开剩余66%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到公元前210年驾崩,秦始皇在短短11年的统治中,创造了诸多影响中国两千余年的制度创新。统一文字让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,统一度量衡规范了经济秩序,修筑驰道连通全国,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......这些开创性举措随便拿出一项都足以名垂青史。有趣的是,历史上对秦始皇批评最严厉的几位代表人物——贾谊、陆贾、董仲舒、司马迁,无一例外都是儒家学者。
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:为何儒家学者对秦始皇的评价如此负面?深层原因可能要追溯到\"焚书坑儒\"事件。但若仔细考察秦始皇统一后的文化政策,会发现初期他对诸子百家实际上持相当开明的态度。比如他创立了\"博士议政制度\",聘请70多位各学派学者(其中儒家占多数)担任博士官,参与朝政讨论;其长子扶苏的老师正是著名儒家学者淳于越。这些事实表明,秦始皇最初是希望营造一个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。
然而随着时间推移,朝中儒法两派的斗争日趋激烈。部分儒生不仅反对新政,更公然非议朝政,甚至借古讽今批评秦始皇的统治。当这种言论威胁到新生帝国的稳定时,秦始皇才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,最终演变成\"焚书坑儒\"的悲剧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被坑杀的460余人主要是方士和诽谤朝政者,并非单纯针对儒家学者。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将秦始皇简单定性为\"暴君\"有失公允。真正将秦朝推向灭亡的,是其继任者秦二世胡亥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胡亥即位后\"法令诛罚日益刻深\",将严刑峻法推向极致,导致\"群臣人人自危,欲畔者众\"。正是在他的暴政下,陈胜吴广揭竿而起,最终葬送了秦王朝。因此,将秦朝速亡的责任完全归咎于秦始皇,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。
[主要参考文献]
1. 司马迁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
2. 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秦纪》
3. 鲁迅《华德焚书异同论》
4. 钱穆《国史大纲》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票加杠杆,金牌配资,闪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